Science Advances:天津医科大学谌辉团队急性睡眠剥夺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文章揭示了急性睡眠剥夺通过抑制mPFC脑区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活性,改善突触可塑性功能紊乱,发挥抗抑郁作用。
【Molecular Psychiatry】陈建国/王芳团队揭示脑信号素Sema3A调节细胞外基质诱发抑郁症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慢性应激特异性促进mPFC脑区的GABA能神经元分泌脑信号素Sema3A,Sema3A通过促进PNNs表达,增强PV-INs的兴奋性,进而诱导抑郁样行为的发生。
【今日分享】WHO 心理健康地图集 2024
这份最新的报告概述了全球心理健康系统和服务,跟踪了实现世卫组织2013-2030年心理健康综合行动计划目标的进展,并指出了全球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中的关键空白。
研究发现:你越讨厌谁,就越有可能“成为”谁的样子
人易无意识模仿反感者,源于 “认同施虐者” 心理机制。最新研究制量表,揭示其四大维度,发现得分高与解离等问题相关,童年受虐者得分更高,该研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Nutrients:咖啡或可降低自杀风险,而功能饮料却成 “隐形威胁”
本文系统梳理了咖啡因摄入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揭示咖啡摄入可能降低自杀风险,而能量饮料摄入则可能增加相关风险。结合17项研究,探讨性别、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呼吁深入研究并指导公众健康策略。
J Nurs Manag:推行五年效果不及预期:维多利亚州心理健康护士临床督导框架落实难,根源何在?
研究发现护士普遍对临床督导抱有较高期望,希望其缓解工作压力、促进技能发展并改善职业认同,但等级森严的文化、资源分配不足以及系统性问题导致督导实施与预期严重脱节,反而可能加重护士负担。
研究发现:williamhill asia 的坏情绪,90%都是假的
《情绪的本质》中提出 “情绪构建理论”,颠覆传统认知,认为情绪非被动体会,而是大脑结合过往经验、文化等主动建构的预测,还提及 “情绪重构” 可打破旧模式,赋予人掌控情绪的能力。
EClinicalMedicine:初次诊断抑郁、焦虑及混合性焦虑抑郁症后2年内自杀发生率
初次在基层诊断为抑郁、焦虑或混合性焦虑抑郁症的患者中,自杀发生率显著高于英国普通人群,男性自杀率普遍高于女性,且70岁以上男性混合性焦虑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