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N:社区劣势与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不足的关联研究

2025-06-12 小文子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居住在高度劣势社区和独自居住是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维持和监测较差的预测因素,未接受大学教育也是自我管理维持较差的预测因素。

心力衰竭(HF)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心肌衰弱疾病。尽管心力衰竭自我管理在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效果显著,但约50%的患者对医疗建议的依从性较低。低收入群体、教育程度低及社会支持不足的人群更易出现自我管理不依从的情况,这表明社会人口学状况与心力衰竭自我管理不足可能存在关联。但社区劣势与心力衰竭自我管理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二次分析,探讨社区劣势和个人社会经济状况是否会预测更差的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杂志上。

本研究是对一项关于90天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患者利尿剂不依从性的混合方法研究的基线数据进行的二次分析。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从3家城市医院的住院部招募便利样本。纳入标准为:英语母语的成年患者(年龄>18岁)、出院后90天内因急性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能独立进行心力衰竭自我管理(包括服药)。

使用自我管理维持量表评估10项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的频率;自我管理监测量表评估患者采取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控制症状的可能性。两量表得分范围均为0至100,得分>70表示有较高的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水平。采用社区剥夺指数(ADI)来评估患者所在社区的劣势程度。研究将社区剥夺指数≥80(即全国最劣势的前20%社区)的参与者与最不劣势社区的参与者进行比较。

研究共纳入82名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在22~93岁。大部分为男性(59.8%)、未婚(70.4%)。约59.3%的参与者未接受过大学教育,65.9%独自居住,56.8%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美元或以下。

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维持的平均得分为69.22,自我管理监测的平均得分为69.93,表明参与者在自我管理维持和监测行为方面参与度较低。仅有52.4%(n=43)的参与者自我管理维持得分较高,51.2%(n=42)的参与者自我管理监测得分充足。居住在劣势社区的参与者,其自我管理维持和自我管理监测得分均显著低于非劣势社区的参与者。

约46.6%(n=39)的参与者居住在劣势社区(ADI≥80)。种族与社区劣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χ²=7.67,P=0.006),有色人种更可能居住在劣势社区。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安排和家庭年收入与社区劣势之间无显著差异。

教育水平与自我管理维持呈弱正相关(r=0.28,P<0.05),即教育程度越高,自我管理维持越好。居住安排与自我管理维持(r=-0.23,P<0.05)和监测(r=-0.23,P<0.05)呈负相关,意味着与他人同住与更好的自我管理相关。社区劣势与自我管理维持(r=-0.34,P<0.001)和监测(r=-0.24,P<0.05)呈中等负相关,社区劣势程度越高,自我管理越差。种族与社区劣势呈中等相关(r=0.30,P<0.01),教育水平与社区劣势呈负相关(r=-0.26,P<0.05),教育水平越低,社区劣势程度越高。

本研究表明,居住在高度劣势社区和独自居住是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维持和监测较差的预测因素,未接受大学教育也是自我管理维持较差的预测因素。个体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种族、年龄、性别和收入与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无关联。医疗服务提供者应评估患者居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居住安排和教育水平,以快速识别自我管理不足的高风险患者。

原始出处:

Rebecca Meraz, Kathryn Osteen, et al, Influence of Neighborhood Disadvantage and Individual Sociodemographic Conditions on Heart Failure Self-car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25, DOI: 10.1097/JCN.0000000000001131.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心衰自我管理.pdf)] GetArticleByIdResponse(id=c3ca881e95fa, projectId=1, sourceId=null, title=JCN:社区劣势与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不足的关联研究, articleFrom=MedSci原创, journalId=7521, copyright=原创, creationTypeList=[1], summary=居住在高度劣势社区和独自居住是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维持和监测较差的预测因素,未接受大学教育也是自我管理维持较差的预测因素。,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50612/1749692495706_92910.png, authorId=0, author=小文子,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span style="color: #000000;">心力衰竭(HF)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心肌衰弱疾病。尽管心力衰竭自我管理在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效果显著,但约50%的患者对医疗建议的依从性较低。低收入群体、教育程度低及社会支持不足的人群更易出现自我管理不依从的情况,这表明社会人口学状况与心力衰竭自我管理不足可能存在关联。但社区劣势与心力衰竭自我管理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二次分析,探讨社区劣势和个人社会经济状况是否会预测更差的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杂志上。</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000000;"><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611/1749609805487_5589937.png" /></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本研究是对一项关于90天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患者利尿剂不依从性的混合方法研究的基线数据进行的二次分析。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从3家城市医院的住院部招募便利样本。纳入标准为:英语母语的成年患者(年龄&gt;18岁)、出院后90天内因急性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能独立进行心力衰竭自我管理(包括服药)。</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使用自我管理维持量表评估10项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的频率;自我管理监测量表评估患者采取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控制症状的可能性。两量表得分范围均为0至100,得分&gt;70表示有较高的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水平。采用社区剥夺指数(ADI)来评估患者所在社区的劣势程度。研究将社区剥夺指数&ge;80(即全国最劣势的前20%社区)的参与者与最不劣势社区的参与者进行比较。</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研究共纳入82名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在22~93岁。大部分为男性(59.8%)、未婚(70.4%)。约59.3%的参与者未接受过大学教育,65.9%独自居住,56.8%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美元或以下。</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维持的平均得分为69.22,自我管理监测的平均得分为69.93,表明参与者在自我管理维持和监测行为方面参与度较低。仅有52.4%(n=43)的参与者自我管理维持得分较高,51.2%(n=42)的参与者自我管理监测得分充足。居住在劣势社区的参与者,其自我管理维持和自我管理监测得分均显著低于非劣势社区的参与者。</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约46.6%(n=39)的参与者居住在劣势社区(ADI&ge;80)。种族与社区劣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chi;&sup2;=7.67,P=0.006),有色人种更可能居住在劣势社区。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安排和家庭年收入与社区劣势之间无显著差异。</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教育水平与自我管理维持呈弱正相关(r=0.28,P&lt;0.05),即教育程度越高,自我管理维持越好。居住安排与自我管理维持(r=-0.23,P&lt;0.05)和监测(r=-0.23,P&lt;0.05)呈负相关,意味着与他人同住与更好的自我管理相关。社区劣势与自我管理维持(r=-0.34,P&lt;0.001)和监测(r=-0.24,P&lt;0.05)呈中等负相关,社区劣势程度越高,自我管理越差。种族与社区劣势呈中等相关(r=0.30,P&lt;0.01),教育水平与社区劣势呈负相关(r=-0.26,P&lt;0.05),教育水平越低,社区劣势程度越高。</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000000;"><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611/1749609812095_5589937.png" /></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00;">本研究表明,居住在高度劣势社区和独自居住是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维持和监测较差的预测因素,未接受大学教育也是自我管理维持较差的预测因素。个体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种族、年龄、性别和收入与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无关联。医疗服务提供者应评估患者居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居住安排和教育水平,以快速识别自我管理不足的高风险患者。</span></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原始出处:</span></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Rebecca Meraz, Kathryn Osteen,&nbsp;et al, Influence of Neighborhood Disadvantage and Individual Sociodemographic Conditions on Heart Failure Self-car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25, DOI: 10.1097/JCN.0000000000001131.</span></p>, belongTo=, tagList=[TagDto(tagId=335, tagName=心力衰竭), TagDto(tagId=18102, tagName=自我管理), TagDto(tagId=505423, tagName=社会劣势)],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79, categoryName=护理,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4, categoryName=研究进展,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20656, categoryName=williamhill asia 医学,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0, articleKeyword=,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0, guiderKeyword=, guiderKeywordNum=6, opened=1, paymentType=1, paymentAmount=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632, appHits=5, showAppHits=0, pcHits=23, showPcHits=627, likes=0, shares=1, comments=1,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Thu Jun 12 10:33:00 CST 2025, publishedTimeString=2025-06-12,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6556186, editor=护理新前沿, waterMark=0, formatted=0, deleted=0, version=4, createdBy=10465589937, createdName=关0027, createdTime=Wed Jun 11 10:45:08 CST 2025, updatedBy=92910, updatedName=rayms, updatedTime=Thu Jun 12 09:42:04 CST 2025,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心衰自我管理.pdf)], guideDownload=1, surveyId=null, surveyIdStr=null, surveyName=null, pushMsXiaoZhi=true, qaList=[{id=587072, articleId=c3ca881e95fa,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社区劣势如何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 answer=居住在劣势社区的参与者,其自我管理维持和自我管理监测得分均显著低于非劣势社区的参与者。社区劣势与自我管理维持(r=-0.34,P<0.001)和监测(r=-0.24,P<0.05)呈中等负相关,社区劣势程度越高,自我管理越差。,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49692553846, updatedAt=1749692553846}, {id=587067, articleId=c3ca881e95fa,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有多高?, answer=研究显示约50%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医疗建议的依从性较低。,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49692553846, updatedAt=1749692553846}])
心衰自我管理.pd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989, encodeId=ed9122689894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72c508846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力衰竭#</a> <a href='/topic/show?id=b371861800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我管理#</a> <a href='/topic/show?id=c02f12e745e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社会劣势#</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0884, encryptionId=072c5088466, topicName=心力衰竭), TopicDto(id=127745, encryptionId=c02f12e745e0, topicName=社会劣势), TopicDto(id=86180, encryptionId=b3718618000, topicName=自我管理)],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n 12 09:42:05 CST 2025, time=2025-06-1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Circulation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团队揭示Dusp14调控坏死性凋亡改善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起着关键作用,Dusp14的缺失会引发坏死性凋亡并加重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力衰竭。

LVAD学术:急性心衰患者的干湿冷暖分型

本文主要参考《中国左心室辅助装置候选者术前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年)》以及相关国际威廉亚洲博彩公司 ,重点阐述LVAD候选者血液动力学临床表型的识别与相应治疗原则。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MUSIC危险评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MUSIC危险评分

EHJ:哈尔滨医科大学梁海海/杨宝峰等研究表明RNA结合蛋白RBMS1的缺乏改善心肌纤维化和心力衰竭

该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小鼠心脏以及缺血性心肌病和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脏中RBMS1的表达增加。此外,心力衰竭患者心脏RBMS1水平与心脏纤维化呈正相关。

Esc Heart Fail.:脂质参数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一项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本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脂参数水平升高与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存在相关性。因此,将血脂参数纳入心力衰竭预后模型可能提升其预测效能。

JCN:我国学者揭示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失眠与认知衰弱的关系

老年CHF患者中,失眠与认知衰弱密切相关,且抑郁症状和社会支持在这一关联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JAHA:感染相关住院与心衰的关系

IRH在1个月和3个月后都与心衰事件相关,其可能是心衰的一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PNAS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欧阳亮/李涛团队开发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新型APLNR偏向性激动剂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偏向性化学空间重塑方法,基于受体分子药理学机制,以设计靶向APLNR的特异性小分子偏向性激动剂。

Eur Heart J:心力衰竭的全球经济负担趋势

心力衰竭的全球经济负担是巨大的,而且在不断增加,并且在各国有所不同。虽然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承担了大部分绝对费用,但相对于其医疗保健总支出或国内生产总值,低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承担了不成比例的负担。

Eur Heart J 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团队揭示RNA结合蛋白RBMS1调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发现,RBMS1在心力衰竭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RBMS1通过调控LMO7基因第20号外显子的可变剪接,进而激活AP-1/TGF-β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