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运动恢复的"秘密通道":科学家首次发现大脑运动区与脊髓连接异常​

2025-06-0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未来williamhill asia 有望更精确地定位异常连接位点,开发出更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让更多中风患者重获运动自由。

中风患者即使经过康复训练,仍可能遗留运动功能障碍,这背后的神经机制一直是个谜。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大脑皮层的损伤,却忽略了另一个关键环节——脊髓。近日,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慢性中风患者大脑运动前区与脊髓之间功能连接的异常模式,为理解运动障碍的成因和开发新型康复手段提供了全新视角。

这项横断面研究招募了13名慢性中风患者(平均病程47.6个月)和13名健康对照者。受试者在执行简单力量生成任务时,研究人员同步采集了大脑运动前区(包括腹侧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和颈椎脊髓的功能磁共振信号。通过心理生理交互分析和线性建模,研究者精确绘制了这些脑区与脊髓之间的功能连接图谱。这种将大脑与脊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的方法,在中风领域尚属首次。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又充满启示:虽然患者的大脑运动前区在任务激活时表现正常,但其与脊髓的连接模式却发生了显著改变。具体而言,辅助运动区与同侧腹侧脊髓的连接强度减弱,而腹侧运动前区与腹侧及中间脊髓区域的连接反而增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异常连接模式与患者的运动功能残损程度密切相关——辅助运动区连接越弱、腹侧运动前区连接越强,患者的运动障碍就越明显。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中风只影响大脑"的固有认知,揭示了脊髓在运动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运动前区与脊髓的连接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神经代偿机制。辅助运动区连接的减弱可能意味着其调控功能的丧失,而腹侧运动前区连接的增强则可能是大脑试图通过其他通路补偿运动控制的结果。这种"此消彼长"的连接模式,为理解中风后运动功能重组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变在中风后数年仍然存在,说明它们可能是长期运动障碍的基础。

这项突破性研究为中风康复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提醒williamhill asia ,在关注大脑损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脊髓这个"运动指挥中心"的作用。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未来williamhill asia 有望更精确地定位异常连接位点,开发出更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让更多中风患者重获运动自由。

原始出处:

ilchenko I,  et al. Thalamic Stroke and Sleep Study: Sleep-Wake, Autonomic Regulation, and Cognition. Stroke. 2025 Jun;56(6):1528-1541.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915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7725, encodeId=2c3e226e725c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19684e527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卒中#</a> <a href='/topic/show?id=2cce845869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脊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4586, encryptionId=2cce845869c, topicName=脊髓), TopicDto(id=84752, encryptionId=e19684e5277, topicName=脑卒中)],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n 03 10:34:10 CST 2025, time=2025-06-0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03 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专家解读】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基于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理念,分析PSCI的发病现况,探讨在不同年龄和疾病不同时期下PSCI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后续的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Stroke: 妊娠糖尿病竟成中风"隐形推手"?美国黑人女性面临更高风险

妊娠糖尿病(GDM)患者的中风风险比正常孕妇高出41%,而如果妊娠糖尿病后续发展为2型糖尿病,中风风险更是飙升2.6倍!

NEJM:卒中取栓术前静脉注射替奈普酶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静脉替奈普酶接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卒中可提高90天功能独立率,但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略增。再灌注时间缩短9分钟,超140分钟亚组仍获益,但开放标签设计及效应量低于预设限制结论强度。

Stroke: 科学家锁定10个中风治疗新靶点,东西方人群存在差异

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新靶点,更开创了中风精准治疗的新思路。

Stroke: 久坐不动要警惕!中风幸存者的"生存密码"竟藏在日常习惯里

那些既不爱运动又久坐的人,死亡风险竟然是活跃人群的近4倍!

Stroke: 每天多吃一口膳食纤维,中风风险降三成

每天应该保证25-30克的膳食纤维摄入量,相当于约3份全谷物+2份水果+3份蔬菜。

Eur J Prev Cardiol:心梗 / 卒中患者中约 15% 新诊糖尿病,筛查需求迫切

在因心肌梗塞或卒中入院的患者中,六分之一的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筛查可以帮助人们在发生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事件之前识别出来。

从 “突然失语” 到 “偏瘫卧床”:真实病例 + 前沿研究,看懂脑卒中的致命威胁

近一年,医学界对脑卒中的研究持续突破,从超早期溶栓治疗到神经保护新策略,每一个进展都关乎万千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

拓展阅读

PNAS:戴建武/肖志峰/赵燕南合作发表关于表征发育和损伤脊髓中的祖细胞

该研究进行了一个跨物种的调查,研究从发育到受伤的过程。

脊髓独立性评定(第3版) (SCIM-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

脊髓独立性评定(第3版) (SCIM-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

肢体麻木?可以从这 6 个方面来定位

本文从周围神经、脊髓、脑干、丘脑、基底核和皮质等 6 个方面,对肢体麻木的病因进行了分析,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肢体麻木。

脊髓有哪些关键神经?有哪些病?有哪些手术风险?

脊髓髓内肿瘤主要包括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大多是低级别脑瘤,通常全切可以达到治愈性效果。但也有一些恶性肿瘤,需要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奈特解剖图谱: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 经枕骨大孔向尾侧延伸、上接延髓。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反映了四肢的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