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放射组学用于区分放射性脑损伤和胶质瘤复发的系统回顾及分析

2025-03-06 shaosai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影像组学通过从医学图像中提取大量特征并转化为高维数据,能从常规医学图像中捕捉肿瘤的空间异质性,揭示非影像组学方法可能遗漏的隐藏信息。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一大类,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 1 至 4 级。高级别胶质瘤(3 级和 4 级)通常为恶性,复发率和死亡率高;低级别胶质瘤(1 级和 2 级)侵袭性相对较低,但仍有复发风险。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标准治疗包括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这些治疗手段也可单独或联合用于低级别胶质瘤。然而,这种治疗策略常导致放射性脑损伤,如假性进展和放射性坏死。放射性脑损伤形式的治疗相关效应可能意味着治疗有效,仅需对症处理而非调整治疗方案;相反,肿瘤复发通常需要更积极的抗癌治疗和可能的再次手术。因此,及时准确地检测肿瘤复发对优化临床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诊断影像上区分放射性脑损伤和实际肿瘤复发颇具挑战。根据神经肿瘤反应评估威廉亚洲博彩公司 ,MRI 是评估治疗后肿瘤反应的推荐标准诊断方法。然而,这两种情况在 MRI 上通常都表现为强化病灶,增加了区分难度。先进的成像技术,尤其是灌注 MRI,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在灌注 MRI 技术中,动态磁敏感对比(DSC)磁共振灌注在区分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改变方面显示出更优的诊断性能。尽管结果令人期待,但成像参数和阈值的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标准化。FDG - PET 和 FET - PET 在区分这两种情况上也有一定潜力,但由于研究有限且扫描方案存在差异,其疗效尚未达成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影像组学通过从医学图像中提取大量特征并转化为高维数据,可能提供诊断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能从常规医学图像中捕捉肿瘤的空间异质性,揭示非影像组学方法可能遗漏的隐藏信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影像组学可为肿瘤诊断、分期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信息,辅助临床决策。然而,由于该技术复杂且多方面缺乏标准化,影像组学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受到质疑,主要通过影像组学质量评分(RQS)进行评估。最近,如影像组学方法学评分(METRICS)等新工具出现,通过关注研究质量的不同方面,对方法学严谨性进行更细致的评估。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系统的评价了胶质瘤影像组学中区分放射性脑损伤和肿瘤复发的相关文献。

研究在 PubMed 和 Web of Science 上检索文献(截止日期:2024 年 5 月 7 日)。用影像组学方法学评分(METRICS)和影像组学质量评分(RQS)评估合格论文的质量,分析质量评分工具的可靠性,并进行荟萃分析、meta 回归和亚组分析。
最终27 篇论文纳入定性评估。三位评估者的平均 METRICS 评分和 RQS 百分比评分分别为 57%(标准差 14%)和 16%(标准差 12%)。METRICS 评分的评分者间一致性从差到优不等,而 RQS 显示出中度到优的一致性。两种工具的条目一致性均为中度。对 11 项合格研究的荟萃分析得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估计值为 0.832(95% 置信区间 0.757 - 0.908),存在显著异质性(I² = 91%),无统计学意义的发表偏倚(p = 0.051)。Meta 回归未确定异质性的潜在来源。亚组分析显示所有亚组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在经过适当验证且质量评分较高的研究中 I² 最低,为 68%。除异质性最低的亚组(p = 0.044)外,统计学发表偏倚通常不显著。然而,定性分析(26/27;96%)和主要荟萃分析(10/11;91%)中的大多数研究都报告了影像组学的积极作用,表明存在高度的非统计学发表偏倚。


图 基于三个读者评价的项目可靠度分析

本项研究表明,虽然影像组学表现良好,但由于本研究中深入考察的异质性、发表偏倚和质量问题,对结果的解读应谨慎。

原文出处:

Radiomics for differentiating 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 from recurrence in gliomas: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hod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using METRICS and RQS.Burak Kocak,Ismail Mese,Ece Ates Kus,et al.DOI:10.1007/s00330-025-11401-x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4764, encodeId=37ae2254e645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366840666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胶质瘤#</a> <a href='/topic/show?id=57735e3980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放射组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7398, encryptionId=57735e39801, topicName=放射组学), TopicDto(id=84066, encryptionId=53668406668, topicName=胶质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Mar 05 20:08:19 CST 2025, time=2025-03-05,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3-05 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Lancet Oncol:儿童/青少年/年轻人的原发性胶质瘤与成人类型在分子层面有何差异?

Uri Tabori 等团队研究 0 - 40 岁原发性 MMRD 型胶质瘤,其在特定亚型有分布规律,多由生殖细胞系变异引发,免疫治疗可改善预后,应重视筛查与治疗。

Vorasidenib解锁IDH1/2突变胶质瘤靶向治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vorasidenib 用于手术或活检后 WHO 2 级 mIDH 胶质瘤的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年里,该药物将成为管理这些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可能被设定为新的标准治疗。

述评|光明与挑战:胶质瘤靶向治疗前沿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用于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然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组织异质性以及药物耐受性等问题,胶质瘤的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

方案与建议|胶质瘤化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从胶质瘤化疗相关的病理知识、化疗过程中患者管理、影像学评价、不同级别胶质瘤、新诊断或复发患者、如何结合其他治疗策略等角度对化疗方案进行了介绍。

Nature:胶质瘤的手术挑战如何被AI技术克服?FastGlioma揭示全新路径!

脑胶质瘤手术中精确检测肿瘤浸润边界难,密歇根大学等机构开发人工智能系统 FastGlioma,介绍其原理、技术核心、临床测试、可解释性、临床意义和未来发展规划。

清华大学饶燏团队《JACS》:开发结合抑制与降解的双靶点双机制分子胶设计策略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开发了一个双靶双机制小分子YB-3-17,它能够高效、选择性地抑制mTOR同时降解GSPT1,对肿瘤细胞增值抑制活性优于单一治疗及其联合使用。

约15%的胶质瘤伴术前瘤内出血!与出血相关的潜在分子靶点能否“扭转”预后?

本研究表明,术前瘤内出血的胶质瘤患者预后比非出血患者差。CDKN2B、KMT5B 和 PIK3CA 突变与较高的瘤内出血发生率相关,可能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瘤内出血的靶点。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蕊梦/袁友永团队Biomaterials:免疫/代谢双调控的胞外靶点纳米递药体系助力胶质瘤免疫治疗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胞外靶点药物递送策略,利用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生物正交原位组装的纳米载体递送免疫调节药物,解决了传统胞内递药策略制约膜上靶点药物在胞外发挥作用的难题。

Nature:脑肿瘤免疫治疗为何屡屡碰壁?研究人员破解髓系细胞“四副面孔”

《Nature》研究发现胶质瘤微环境中髓系细胞携四套基因程序,在促癌与抗癌间切换,导致免疫治疗失效。研究解析程序特征、空间分布,揭示治疗陷阱,提出靶向细胞程序的新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