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ir Res:一种新的双重固定方法可提高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形态评估的可靠性

2025-01-23 刘少飞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双重固定法通过结合血管灌注和气管灌注的优势,成功克服了单一固定方法在肺组织形态保存中的不足,为PH相关肺血管和组织重塑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确、可靠的技术手段。

背景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升高和血管阻力增加为特征的严重疾病,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是呼吸及心血管研究中的重要挑战。肺血管形态学评估对于定量反映肺血管重塑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显著依赖于肺组织固定方法。

目前的肺组织固定方法多样,包括浸没固定、气管灌注固定、气管结扎固定、血管灌注固定、原位固定、定容固定和真空充气固定等。浸没固定将肺组织完全浸入固定液中以保持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气管灌注固定通过将固定液直接注入气管,使其均匀分布于肺泡和肺组织中,较好地保持肺组织结构和形态;气管结扎固定通过封闭气管并将固定液直接注入肺部,更有效地维持肺的自然扩张状态及微观结构;血管灌注固定通过血管系统引入固定液,实现快速均匀固定,但对气道和肺泡的结构完整性保存较差;原位固定指在组织原始位置进行固定,通过气管向肺部引入固定液,较好地保留肺组织的自然状态及微观结构;定容固定是将肺组织固定在预设体积中以帮助保持组织的原始形状和大小;真空充气固定将肺组织置于真空环境下,缓慢引入固定液或空气以模拟肺的自然扩张状态,维持肺泡和细支气管的结构。

然而,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肺血管及周围组织(包括气道和肺泡)形态学联合保存的固定方法。这种方法的缺乏限制了对PH相关肺血管重塑和形态学改变的精确评估。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探索了一种针对肺血管及气道的双重固定法,并比较其与传统的简单浸没固定法在肺组织及肺血管结构完整性保存方面的差异。williamhill asia 通过单氯乙酸盐(MCT)诱导Sprague-Dawley(SD)大鼠模型的PH,采用双重固定和传统浸没固定对比研究。双重固定方法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血管灌注固定肺血管,第二阶段通过气管灌注固定气道和肺泡组织。实验旨在探讨双重固定法对肺组织和肺血管结构的保存效果,以及其在PH病理形态分析中的潜力。

结果与讨论
结果表明,双重固定法较传统浸没固定法在保存肺组织原位结构、特别是肺血管形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双重固定方法能够更好地维持肺血管壁的连续性及腔内形态,减少因组织塌陷或形变导致的结构失真。同时,该方法在保存肺泡和气道的微观结构方面表现出色,使其能够提供更为细致和真实的肺血管及周围组织形态学信息。相比之下,浸没固定法常导致肺组织塌陷和形态失真,限制了对PH相关病理改变的精确描述。

此外,双重固定法的应用能够更清晰地展示PH肺血管重塑的特征,如内膜增厚、中膜肥厚及腔狭窄等。通过双重固定保存的组织切片,能够实现更可靠的定量分析,为PH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更高的信度和精度。

Fig. 3

结论
双重固定法通过结合血管灌注和气管灌注的优势,成功克服了单一固定方法在肺组织形态保存中的不足,为PH相关肺血管和组织重塑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确、可靠的技术手段。研究表明,双重固定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肺血管及周围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为PH形态学研究和潜在治疗靶点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未来,双重固定法有望在更多肺部疾病的研究中推广应用,为呼吸及心血管疾病的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Xu Y, Liao P, Song X, Guo W, Liu B, Ye T, Zhang T, Xiao R, Zhu L, Shen Y, Xing Y, Wang J, Hu Q. A novel dual fixation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reliable assessment of pulmonary vascular morphology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rats. Respir Res. 2025 Jan 18;26(1):26. doi: 10.1186/s12931-024-03091-8. PMID: 39827111; PMCID: PMC11742800.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9388, encodeId=243d22493886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bad820e11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肺动脉高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2071, encryptionId=0bad820e112, topicName=肺动脉高压)],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an 24 02:54:59 CST 2025, time=2025-01-2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EMBO J.:周细胞新标志物Higd1b的发现揭示其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周细胞在肺血管稳态中的作用机制的认识,还揭示了类型2周细胞在缺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中的潜在贡献。Higd1b作为新型周细胞标志物的发现,将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Adv Sci (Weinh) :内皮 Cpt1a 通过抑制内皮-间质转化来抑制新生儿高氧诱导的肺血管重塑

该研究借助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分析、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及内皮细胞谱系追踪等方法,全面阐释了Cpt1a下调引发EndoMT及肺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

JCMM:中国学者揭示炎症与低氧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中的双重作用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CTEPH)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至今仍需深入研究以全面理解。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炎症和低氧条件在CTEPH发病中的作用。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多组学研究的见解

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发现PAH患者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受损以及柠檬酸循环稳态的破坏可能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

论文解读|Xiaojing Wu教授团队揭示mTOR激活和胰岛素抵抗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中肺动脉高压的发展有关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代谢特征、mTOR激活和胰岛素抵抗在心力衰竭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H-HF)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上海新华医院李毅刚团队《自然-通讯》:体外放射消融精确制导去交感神经,开创肺动脉高压新疗法

该研究表明,通过优化SBRT剂量方案,可以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实现平衡,从而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新策略。

Circulation:探索整合素 α5β1 作为肺动脉高压的潜在治疗靶点:综合多中心临床前研究的见解

研究结果确立了α5β1整合素作为PAH病理学中的关键驱动因素,并提出其抑制作为一种新型、安全且有效的PAH治疗策略。

Nat Commun:中国学者揭示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在非侵入性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中的创新应用

尽管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了SBRT在PADN中的潜力,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验证SBRT的长远安全性、最佳剂量方案以及与其他PH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

Phytomedicine:1,8-桉油素通过恢复细胞间通讯和抑制血管生成来减少肺动脉高压中的肺血管重塑

本研究为1,8-桉叶油在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初步证明了1,8-桉叶油作为一种潜在治疗策略,能够有效干预PAH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