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世界]抗抑郁药-艾司氯胺酮

2025-06-07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发表于上海

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右旋异构体,2019 年 FDA 批准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等,2023 年国内上市。其靶向谷氨酸能系统快速起效,可联合用药,常见分离症状等反应,研究证实疗效与安全性。

抑郁症是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传统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存在2-4周的起效延迟、部分患者治疗无效等局限性。作为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艾司氯胺酮(Esketamine)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24h内快速起效特点,成为精神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

2019年,FDA批准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用于难治性抑郁症(TRD)及伴急性自杀意念的重度抑郁障碍(MDD)。2023年,该制剂在国内上市,与口服抗抑郁药联合用于缓解伴急性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成人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

一、研发背景

氯胺酮自20世纪60年代起作为麻醉剂使用,但21世纪初研究发现其亚麻醉剂量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然而,氯胺酮的幻觉、成瘾性等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科学家通过拆分氯胺酮消旋体,发现其右旋体艾司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的亲和力是左旋体的两倍,且副作用更可控,这一发现推动了艾司氯胺酮成为首个获批的速效抗抑郁药物。  

二、作用机制

与传统单胺类抗抑郁药主要通过调节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不同,艾司氯胺酮通过靶向谷氨酸能系统实现快速抗抑郁效应,其核心机制分为三阶段:

1.NMDA受体亚基拮抗:优先阻断含GluN2B亚基的NMDA受体,抑制皮层-边缘系统异常信号传导,降低默认模式网络(DMN)过度激活,从而缓解抑郁相关的反刍思维;

2.突触可塑性重建:NMDA受体阻断导致突触外谷氨酸释放增加,通过激活突触后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AMPA)及下游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促进树突棘生成与突触强化;

3.神经营养调控:快速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与释放,支持海马神经元再生与前额叶皮质功能重塑。

上述过程形成"拮抗-激活-再生"级联反应,可在数小时内改善突触功能,并通过长期治疗维持神经环路稳定性,最终逆转慢性压力诱导的突触萎缩。

图片

艾司氯胺酮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三、适应证/禁忌证

适应证:与口服抗抑郁药联合,缓解伴急性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成人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

禁忌证:动脉瘤性血管疾病(包括胸、腹主动脉、颅内及外周动脉血管)或静脉畸形;脑内出血史;对艾司氯胺酮、氯胺酮过敏者。

四、给药方案

1.鼻喷雾剂:初始剂量为56mg/次,每周两次,维持期逐渐减至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需在医疗机构监护下使用。  

2.静脉输注(超说明书用药):0.25~0.5mg/kg,40分钟内缓慢输注,频率同鼻喷雾剂。  

3.联合用药:必须与口服抗抑郁药(如SSRI/SNRI)联用,禁止单独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21日,FDA批准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作为单一疗法用于TRD成人患者。

五、不良反应

在接受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联合口服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0%)为:分离症状、头晕、恶心、镇静、头痛、味觉障碍、感觉减退、眩晕、焦虑、血压升高和呕吐等。

注:分离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变化、感官体验异常、时间感知差异、身体感知改变等,通常60~120分钟内自行缓解。

六、注意事项

1. 风险评估:治疗前筛查心血管疾病(血压、心电图)、氯胺酮/PCP滥用史及精神病家族史,每次给药前后使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C-SSRS)评估自杀风险。

2. 给药流程:仅在配备升压药及镇静剂及相关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实施,治疗后留观2-4小时,24小时内禁止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

3. 长期随访:初期每月、稳定后每3个月采用蒙哥马利-艾斯伯格抑郁评分量表(MADRS)评估疗效,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及尿液药物筛查。

七、研究进展及威廉亚洲博彩公司 推荐

1.一项回顾性研究(JAMA PSYCHIAT,2025,IF=22.5)分析了61882例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数据,比较艾司氯胺酮联合SSRI或SNRI的疗效。结果显示:艾司氯胺酮+SNRI组在全因死亡率(5.3% vs 9.1%)、住院率(0.1% vs 0.2%)和抑郁复发率(14.8% vs 21.2%)上显著优于SSRI组,但SSRI组自杀企图发生率略低(0.3% vs 0.5%)。

2.两项关键全球临床Ⅲ期研究结果表明,在伴有急性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成人抑郁症患者中,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联合标准治疗的患者在24小时内抑郁症状显著减轻,且这一效果在4小时内便已显现。此外,在双盲治疗期间,接受艾司氯胺酮治疗的患者在所有时间点上达到抑郁症状缓解的比例也高于安慰剂组。

3.2023年更新的CANMAT临床威廉亚洲博彩公司 :成人抑郁症的管理(更新版)指出,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作为“难以治疗的抑郁症”的增效治疗的二线选择,推荐剂量为56~84 mg,证据级别1级。

4.一项纳入24项随机对照研究、1877例样本的荟萃分析得出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似乎比鼻内艾氯胺酮治疗抑郁症更有效。其中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0.4 mg/kg(单次输注持续40 min)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患者,显示出快速强效的抗抑郁作用。

5.一项长期开放标签研究(SUSTAIN-3)表明,间歇性使用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联合口服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具有持续疗效(48.5%-49.6%缓解率)和可接受的安全性(常见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6.4%因不良事件停药),为TRD患者提供了长期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Del Casale A, Spirito S, Arena JF, et al.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 2025. 

[2]Fu D-J, Ionescu DF, Li X,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20; 81:19m13191.

[3] Ionescu DF, Fu D-J, Qiu X, et al..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21;24:22-31.

[4] Lam R W, Kennedy S H, Adams C, et al. Can J Psychiatry, 2024,69(9):641-687.

[5]Bahii A ,Vazquez GH ,Zarate CA Jr.J Affect Disord, 2021, 278: 542-555. 

[6]艾司氯胺酮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艾司氯胺酮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专家组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3,44(08): 785-793.

[7]朱秀清,温预关.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临床使用管理专家共识[J/OL].今日药学,1-14[2025-05-27].

[8]Zaki N, Chen LN, Lane R, et al.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Published online May 4, 2025.

[9]盐酸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药品说明书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大量文献和书籍,因篇幅所限,未全部列出。在此对所有作者表示感谢,若文中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333, encodeId=5cb622683338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823553394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抗抑郁药#</a> <a href='/topic/show?id=c1fb113583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艾司氯胺酮#</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5339, encryptionId=88235533945, topicName=抗抑郁药), TopicDto(id=113583, encryptionId=c1fb11358371, topicName=艾司氯胺酮)],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n 07 17:04:39 CST 2025, time=2025-06-0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氯胺酮在减少自杀意念中的快速疗效

静脉注射氯胺酮或S-氯胺酮在多次给药后,能在数天至数周内显著减少自杀意念,而单次给药的效果较为短暂。鼻内给药的氯胺酮效果不如静脉注射显著。R-氯胺酮的副作用较少,但其抗抑郁和抗自杀意念的效果仍需验证。

专家点评 | 抗抑郁药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运用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自杀风险高,抗抑郁药常用于治疗。研究显示ADs联合抗精神病药疗效显著,BD-I与BD-II用药有差异,需个体化方案,优先选低转躁风险药物如安非他酮,同时加强监测。

Psychiatry Research:HRSD-17量表在抗抑郁药物随机试验中的心理测量结构评估

HRSD-17在抗抑郁药物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心理测量特性表现不足,解释方差低且不具有性别间的一致性,建议重新考虑其作为抑郁症评估工具的金标准地位。

如何安全减少抗抑郁药物避免停药症状?

介绍抗抑郁药停药症状,包括症状表现、高风险人群、不同药物发生率及避免方法,强调需重视并通过合理减药等避免,多数患者可安全停药。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抗抑郁药在初级保健中的现实世界效果: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抗抑郁药在初期有较高的耐受性(94.4%),但长期接受度较低(12.3%)。不同药物的效果差异较大,西酞普兰在接受度和疗效上表现较好,但耐受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

BMC Medicine:抗抑郁药与痴呆症患者认知能力下降之间的关联

在本项队列研究中,当前使用抗抑郁药与更快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此外,SSRIs的较高分发剂量与严重痴呆、骨折和全因死亡的更高风险相关。

BJPsych:抗抑郁药在共病患者中的突破,SSRIs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

TCAs(如丙咪嗪)和SSRIs(如舍曲林)对共病躯体疾病的抑郁患者有效,但TCAs耐受性较差。SSRIs在多数疾病亚组中表现稳定,证据确定性较高,而其他抗抑郁药如米安色林疗效显著但证据质量较低。

女性抑郁症的发作特点及用药建议

《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女性抑郁症高发,发作有诸多特点。介绍抗抑郁药选择、副作用,强调个体化治疗,给出妊娠期治疗药物使用建议。

多汗:一线抗抑郁药常见且易忽视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副作用多汗症常被忽视,涉及神经递质调节失衡,不同药物风险有差异,可调整药物或加用特定药物管理,以提高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顶刊汇总-抗抑郁药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是否会迎来春天?

双相情感障碍常用一线药物,抗抑郁药用于双相抑郁转躁风险未显著增加,谷氨酸能药物有潜力,抗抑郁药或对特定患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