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病例】病理诊断——肝T细胞淋巴瘤
2025-07-23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上海
本期,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病理科周丹老师将通过1例原发于肝脏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为大家详解这个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知识。本病例包含最初的胸腹水细胞学检查以及穿刺病例诊断内容。
病史介绍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进行性腹胀伴尿少1周,气促1天”入院。
专科查体
胸腹部及大腿内侧皮肤可见散在红色皮疹,腹部膨隆,腹肌紧张,无确切压痛、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扪及,肠鸣音活跃。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其他辅助检查
肾功:
尿酸778.1 umol/l↑、肌酐 569.9 umol/l↑、尿素 38.56 mmol/l↑ 。
血常规+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14.87 10^9/L↑、C反应蛋白 110.69↑、中性粒细胞比值 90.70 %↑。
肝功:
LDH 739 U/L ↑ 、超敏C反应蛋白 12.10 mg/L ↑ 、总蛋白 54.8 g/L ↓ 、前白蛋白 145.65 mg/L ↓ 、白蛋白 28.6 g/L ↓ 。
胸部,颈部,下腹部,盆腔CT:
肝右叶及胆囊窝区见大小约119mm×106mm肿块影,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与胆囊及邻近结肠肝曲分界不清,胆囊正常结构分辨不清,肝门区另可见大小约66mm×52mm肿块影,包绕胆总管。超声:腹腔中量积液,右侧胸腔中量积液。
细胞学检查
图1 是患者腹腔积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40倍镜下,可见细胞数量很多,大多呈巢状、片状,细胞堆积,是不间皮细胞一般散在排列或者只形成小巢状,表明有外来细胞。
图2 在200倍镜下的腹腔积液,可见细胞数量很多,细胞堆积成片,肿瘤细胞圆形、染色较深,细胞核增大明显,细胞质极少,甚至大多数为裸核。
图3 在400倍镜下的腹腔积液,可见肿瘤细胞圆形、染色较深,细胞核增大明显,细胞质极少,甚至大多数为裸核,部分细胞呈粗颗粒状,而周边间皮细胞可见明显的细胞质。
图4 是患者胸腔积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40倍镜下,可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片状分布,细胞堆积,就胸腔本来的间皮细胞不会有这么多的细胞量。
图5 在200倍镜下的胸腔积液,可见细胞数量很多,细胞堆积成片,肿瘤细胞圆形、染色较深,细胞核增大明显,细胞质极少,多数为裸核。
图6 在400倍镜下的胸腔积液,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密集,大多数为裸核,细胞与细胞之间大小较一致,没有明显的大小不一,没有怪异的细胞核,肿瘤细胞呈淋巴细胞样。
细胞学病理诊断
(腹、胸腔积液)查见大量非典型淋巴样细胞,不除外淋巴瘤,建议做细胞块进一步检查。
细胞块病理检查
图7 100倍
图8 100倍
图7与图8 分别是腹腔积液细胞块和胸腔积液细胞块 肿瘤细胞非常丰富,细胞染色加深,细胞质减少。
图9 400倍
图10 400倍
图9与图10 分别是腹腔积液细胞块和胸腔积液细胞块 在400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比周围淋巴细胞增大2倍左右,属于中等大小细胞,细胞质明显减少,大多数为裸核,细胞与细胞之间大小较一致,肿瘤细胞呈淋巴细胞样,部分可见核仁。
细胞块免疫组化:
图11 显示CK-P(-):表明肿瘤细胞不是上皮来源
图12 显示LCA(+)表明肿瘤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瘤
图13 显示CD20(-)表明:肿瘤细胞不是淋巴B细胞来源
图14 显示CD3(+)表明:肿瘤细胞是淋巴T细胞来源
胸腹水细胞块病理诊断
(腹、胸腔积液细胞块)考虑T细胞淋巴瘤。而后患者行肝脏穿刺检查。
穿刺组织病理活检
图15 低倍镜下,可见穿刺组织未见明确正常肝脏组织,全部由肿瘤组织组成,细胞密度较高,呈片状,细胞染色为蓝色,属于小蓝圆细胞肿瘤。
图16 100倍镜下肿瘤细胞比周边正常淋巴细胞面积增大2倍左右,细胞大小较一致,多数呈透明细胞样改变,细胞核染色深。
图17 400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异型性存在,细胞质减少,细胞核深染,细胞大小较一致,少数细胞核形不规则。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阳性指标:
免疫组化阳性指标:CD2(+); CD3(+) ;CD7(+) ;CD8(+) ; CD56(+) ;CD43(+); CD45RO(+) ;Ki-67(约70%+) ;CD138(散在少量+);CD38(散在少量+) 。
免疫组化阴性指标:
CK-P;CAM5.2;CD4;CD5;Granzyme-B;CD20;CD79a;Bcl-2;Bcl-6;CD10;CD21;C-myc;Cyclin-D1;MPO;MUM1;PAX5;TdT;CD23;CD30(-);PD-1。
原位杂交:EBER(-)。
图18 显示免疫组化上皮来源标记物CK-P阴性,表明非上皮来源。
图19 显示免疫组化TDT阴性,表明非淋巴母细胞来源。
图20 显示免疫组化CD20(-)表明肿瘤细胞不是淋巴B细胞来源。
图21 显示免疫组化CD43呈现弥漫强阳性表达,表明肿瘤细胞来源于T淋巴细胞。
图22 CD2(+)。
图23 CD3(+)
图24 CD5(-)
图25 CD7(+)
图26 CD4(-)
图27 CD8(+)
图28 CD56(+)
图29 KI-67约70%
病理诊断
(肝脏)肝T细胞淋巴瘤。
行肝T细胞淋巴瘤化疗一个周期后CT:肝右叶及胆囊窝区见大小约106mm×75mm肿块影,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与胆囊及邻近结肠肝曲分界不清,胆囊正常结构分辨不清,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肝门区另可见大小约66mm×52mm肿块影,包绕胆总管;胰腺显影欠佳。脾脏形态、大小、密度未见异常 。
讨论
临床病学特征
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T-celllymphoma,HSTC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期12~18个月,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不到1%。好发于青年男性(中位年龄35岁),也有儿童和青少年的报道,但HSTCL并无绝对的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限制。是一种罕见且预后极差的淋巴瘤。大部分起源于表达γ/δ TCR的淋巴细胞,少部分起源于α/β TCR淋巴细胞。
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患者都有B症状,出现显著的肝脾肿大,但浅表淋巴结一般不肿大,另外还可以出现腹痛和乏力等症状。外周血检查异常,包括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与疾病进展有关),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少数患者发生嗜血细胞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发生骨髓累及,部分患者有肝功能异常,肝酶、碱性磷酸酶和LDH升高。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特别是PET/CT提示肝脾肿大伴弥漫性FDG增高及骨髓FDG增高。大部分患者因疾病复杂而出现诊断的延迟,且该病的预后极差。
镜下形态学特征
瘤细胞一般为小至中等大小,形态单一,核轮廓轻度不规则,核圆形至卵圆形,染色质稀疏核仁不明显,胞质界限不清楚,偶尔含有小的嗜天青颗粒。
肿瘤细胞主要分布于肝、脾及骨髓。在肝脏,肿瘤细胞显著沿着肝窦浸润,但不破坏干细胞,汇管区病变一般不明显。在脾脏,肿瘤细胞弥漫性侵润红髓,使红髓扩张,既可在窦内浸润,也可存在于髓索中。骨髓活检显示肿瘤细胞在间质和窦隙中呈小丛状浸润。
免疫表型特点
病理免疫组化对诊断HSTL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表型通常CD3+,CD2+,CD7+,CD5-(有报道过CD5低水平表达),CD4-/CD8-,偶尔CD4-/CD8+,TCRγδ+(常见)或TCRαβ+(罕见),大多数为CD56+,CD57-,CD25-,CD30-。
免疫组化显示该类异常细胞呈现非活化细胞毒T细胞表型,表达TIA1,granzymeM(颗粒酶M),不表达perforin(穿孔素)或granzymeB(颗粒酶B)。
细胞遗传学和基因改变
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细胞遗传学改变最常见等臂染色体7q[i(7)(q10)] 。
其他改变包括改变包括:7q扩增,Y染色体缺失,10q缺失和1q扩增。有人提出i(7q)是原发性遗传事件,而其他事件,例如8号染色体三体和7q扩增是继发性事件。NGS测序提示很多信号通路,包括表观遗传学、JAK/STAT、PI3K等。
鉴别诊断
①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侵犯,外周淋巴细胞减少,CD3、CD8、CD57、 Granzyme-B均为阳性,临床发病呈惰性。
②侵袭性NK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相似,但一般有坏死,免疫组化 EBER 、Granzyme-B 阳性。
③其他部位γ/δ TCR的淋巴瘤(包括原发皮肤γ/δ 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 γ/δ 亚型) ):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预后均不同。
④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K-P+,LCA-,T淋巴细胞标记阴,神经内分泌标记阳。
⑤恶性黑色素瘤等。
治疗
该病比较罕见,目前各大威廉亚洲博彩公司 无相关治疗方案推荐。但前期一些报道提示含蒽环类的化疗方案疗效差。两个单中心的报告提示CHOP或CHOP样化疗方案预后差,且绝大部分病人出现早期复发或进展,中位生存期仅8到16个月。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病理诊断# #肝T细胞淋巴瘤#
26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