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中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遗传奥秘
2025-01-20 田医生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这项研究为中国人群中的SMA遗传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促进了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发展,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理解和应对这一复杂的遗传疾病提供了参考。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由于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神经元的功能,进而引发肌肉无力和萎缩。在中国人群中,SMA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遗传性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治疗SMA的新疗法不断涌现,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国内学者通过分析中国人群中的SMA相关基因变异情况,为理解SMA的分子遗传机制、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信息。
研究纳入了680个中国家庭,这些家庭中有成员被怀疑患有SMA。为了确定致病原因,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聚合酶链反应(PCR)、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数字PCR(dPCR)等。此外,还使用了巢式PCR、长程PCR结合测序的方法来分析特定基因区域的变化。对于携带者的确认以及点突变的影响评估,则主要依靠Sanger测序。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参与研究的家庭中,有675个家庭与SMN1基因相关联,而IGHMBP2基因则与三个家庭有关联;SCO2和NEB基因各自在一个家庭中被发现。具体来说,SMN1基因的E7-8杂合缺失伴随单点突变出现在26个家系中,且存在复合杂合双重突变的情况。除了SMN1基因外,其他基因如IGHMBP2、SCO2、NEB也被发现携带有不同的突变类型,例如IGHMBP2基因中的E628* 和 A786Pfs*45等。
研究表明,SMA在中国人群中的遗传基础复杂多样,不仅限于常见的SMN1基因缺失,还包括其他罕见基因的突变。这些发现增强了williamhill asia 对SMA分子遗传机制的理解,并强调了针对不同遗传背景开发个性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也指出了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来源于单一机构可能导致选择偏差,限制了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另外,研究未深入探讨识别出的突变如何影响临床表型或疾病严重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些点突变对SMN蛋白功能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为中国人群中的SMA遗传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促进了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发展,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理解和应对这一复杂的遗传疾病提供了参考。随着更多样化和更广泛的数据积累,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SMA管理策略。
此外,研究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儿科、产前诊断中心、妇产科和神经科之间的协作,这对于提高SMA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整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和服务,推动SMA领域的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Shanshan, Gao,Duo, Chen,Qianqian, Li et al. Unraveling the genetic mysteries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in Chinese families.[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5, 20: 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脊髓性肌萎缩症#
3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