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揭示肠道细菌与结直肠癌治疗的神秘关联

2024-10-03 肿瘤医学论坛 肿瘤医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 CRC)治疗中的潜在积极作用,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近期,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ancer Cell》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该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 CRC)治疗中的潜在积极作用,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图片

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结直肠癌(CRC)的微卫星稳定型(MSS)是最常见的亚型,占所有病例的85%。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在某些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MSS CRC患者对现有的ICB疗法,特别是抗PD-1治疗的反应普遍不佳。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疗效预测标志物。

先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在结直肠癌中,Fn是一种已知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的肠道细菌。Fn在结直肠癌肿瘤中的丰度往往较高,并且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此外,Fn的丰度在MSS CRC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中呈正相关,暗示它可能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作用。

基于这些背景,研究团队提出了Fn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CD8+ T细胞功能,从而调节MSS CRC对ICB疗法敏感性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临床样本分析、动物模型研究、细胞实验和分子机制探索,以期揭示Fn在MSS CRC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并评估其作为免疫治疗效果预测标志物的潜力。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深入探索了Fn在MSS CRC患者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抗PD-1免疫疗法的响应性方面。研究开始于一项包含25位MSS CRC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瘤内Fn的高丰度预示着患者对抗PD-1治疗的较好反应。为验证这一发现,研究团队进行了粪便微生物移植实验,将高Fn含量的患者粪便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结果发现,与移植低Fn含量患者粪便的小鼠相比,高Fn含量组的小鼠对抗PD-1治疗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进一步的实验在多种模型中证实了Fn及其代谢产物,特别是丁酸,对抗PD-1疗效的增强作用。无论是无菌小鼠、特定病原体无菌(SPF)小鼠,还是免疫人源化小鼠模型,都显示了Fn及其代谢产物丁酸能够显著提高抗PD-1疗法的效果。研究者利用同一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T细胞和结直肠癌类器官进行的共培养实验,进一步证实了Fn通过其代谢产物,尤其是丁酸,促进抗PD-1疗效,为临床前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研究的机制部分揭示,Fn在肿瘤微环境中产生的丁酸能够抑制CD8T细胞中的HDAC3/8活性,进而增强TBX21启动子的H3K27乙酰化,促进TBX21的表达。高水平的TBX21能够抑制肿瘤浸润CD8T细胞中PD-1的高表达,缓解CD8T细胞的耗竭,增强其对抗PD-1治疗的敏感性。利用组织芯片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进一步证实了Fn丰度与MSS CRC患者PD-1表达呈负相关,为Fn的促抗PD-1作用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

为了验证丁酸在Fn发挥促抗PD-1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者对Fn中产生丁酸的关键基因进行了敲除,结果证实,该基因的敲除会消除Fn对抗PD-1疗效的增强作用。总之,这项研究不仅首次阐明了Fn在调控MSS CRC中抗PD-1免疫治疗反应中的潜在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而且为免疫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MSS CRC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也为抗肿瘤免疫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图片

参考资料:

Wang X, Fang Y, Liang W, et al.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acilitates anti-PD-1 therapy in microsatellite stable colorectal cancer. Cancer Cel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24. doi:10.1016/j.ccell.2024.08.01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9045, encodeId=52a12229045a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93ae86920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直肠癌#</a> <a href='/topic/show?id=4f4081e22b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肠道细菌#</a> <a href='/topic/show?id=7cbf11982eb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微卫星稳定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9827, encryptionId=7cbf11982ebe, topicName=微卫星稳定型), TopicDto(id=78692, encryptionId=493ae869206, topicName=结直肠癌), TopicDto(id=81722, encryptionId=4f4081e22b0, topicName=肠道细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Oct 03 23:01:03 CST 2024, time=2024-10-0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Cell子刊: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可以促进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抗PD-1治疗!

该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可以促进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抗PD-1治疗。

73%的患者5年仍存活!《柳叶刀》:这种结直肠癌迎来治疗新选择

相比于单纯化疗,这部分患者采用肝移植+化疗的方式5年生存率可达到73.2%。研究结果支持肝移植作为永久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治疗新选择。

论文解读|Bo Li / Hushan Zhang教授团队揭示KRAS突变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其预测价值

本研究分析携带 KRAS 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遗传和免疫特征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意义,发现 KRAS 突变患者 NK 细胞特征及基质中 CD8+T 细胞可预测辅助化疗效果。

ESPEN 2024|专访Nicolaas Deutz教授:从最新研究看结直肠癌患者个性化营养支持的关键因素

williamhill asia 医学紧跟学术前沿,特邀Nicolaas Deutz教授深度解析蛋白质摄入对肌肉量变化的影响。

CAR-T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突破!JAMA子刊:73%患者获益,总生存期超26个月

表明对于接受过预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言,接受GCC19CART治疗安全且可耐受。文章指出,这是作者团队所知的首次CAR-T疗法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且观察到客观临床活性的研究。

European Radiology:血清肿瘤标志物和CT身体成分评分系统在预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预后

肿瘤淋巴结转移(tTNM)分类分期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评估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以及远处转移来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然而,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并非仅由TNM分期决定。

Nature:最大规模结直肠癌多组学研究结果公布

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所有癌症第三位,约2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死亡率高居各类癌症第二位。该研究对瑞典知名癌症样本数据库U-CAN队列中的1063例结直肠癌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

Mol Cancer:中山大学唐海林等团队发现牡荆素作为一种新的VDR激动剂,可减轻慢性肠道炎症向结直肠癌的转变

该研究证实了牡荆素通过VDR/PBLD途径靶向VDR并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从而缓解慢性结肠炎向结直肠癌的转变。

J Gastroenterol:尿二肽酶1和三叶因子1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使用LC-MS /MS鉴定了候选的尿液生物标志物,并最终使用ELISA建立了包含DPEP1和TFF1的新的CRC诊断尿液生物标志物组合,能够高灵敏度地早期检测CRC。